全球市场:
北京:  伦敦:  纽约:
华清信息 >> 外汇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会成为新常态--专家  
 
发表时间:2014-5-6  浏览数:1994 【字体: 
 

路透北京5月6日 -知名经济学术论坛“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管涛日前撰文表示,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是正常现象,不应对其短期波动做过度解读。他并预计未来跨境资金流动仍会保持双向振荡的格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会成为新常态。


同时身为中国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周二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个人观点指出,不应孤立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更要与央行利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改革结合起来;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得人民币汇率具备了双向波动的微观市场基础。

“一般认为,股指涨跌20%才能被称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双向波动就大惊小怪。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应该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上纲上线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改变。”文章认为。

他指出,尽管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呈现升值态势,但远期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却呈现贬值,这反映了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的状况。与以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时期不同,现在市场是有较大升值压力却无明显升值预期,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后,市场供求只是影响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却非唯一因素。这种情况下,汇率会越来越偏离商品属性,而更多具有类似股票、债券等的资产价格属性,心理预期、价格重估等非流量、非交易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加大。

他表示,近期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是可以解释的。2014年以来,正是国内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外贸进出口比较低迷、信用违约事件开始暴露,以及美联储QE加速退出等内外部因素,触发了汇率预期分化、推动资本流动波动。特别是当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以后,对前期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套利交易形成挤出效应,并释放出平仓购汇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汇率的波动和资金流出的压力。

虽然2014年一季度各月,银行即期和远期结售汇持续顺差,顺差规模逐月回落,但其背后可能反映了市场交易策略从做空美元转为回补美元空头,这也会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下行的压力。数据亦显示,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现在汇率水平逐渐为境内外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

管涛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积极主动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目前市场只是在进行适应性调整而没有出现恐慌,外汇市场仍然保持了平稳运行,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差价大幅收窄并呈现双向变动。

人民币兑美元自2月中旬启动一轮大幅贬值行情,而3月中旬央行续将汇率日波幅扩至2%加剧了贬值势头,令年内贬值幅度一度高逾3.5%。

**双向波动后,跨境资金流动现积极影响**


文章表示,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后,对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一是企业的持汇倾向增强,企业的购汇意愿上升,企业远期购汇的动机增强,远期结汇的意愿减弱。对于这些变化,当局是乐于见到的,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从宏观上来讲,这有利于外汇供求平衡,改善宏观调控;从微观上来讲,有利于企业部门减少货币错配,更好地应对资本流动的冲击。相信,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深入人心,上述积极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

管涛表示,预计未来跨境资金流动仍会保持双向振荡的格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会成为新常态。尽管现在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波动,但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面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就业、物价这些主要的经济指标都保持在年度预期目标范围。

当然,这次汇率波动也反映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企业过去主要是管理人民币单边升值风险,这次汇率波动以后,前期一些国内外汇贷款或者从海外借的外币负债就可能承受汇兑损失。这种波动也给市场上了生动的一课,造成3月份远期结售汇顺差大幅回落。

他强调,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使得前期在人民币汇率高位水平上做远期结汇的企业出现了浮亏,却不是实际的损失。但如果没有实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特别是境外叙做的人民币结构性产品大多没有实需背景,前期大量对赌人民汇率单边升值和低波动性。这次汇率波动后,这些机构可能就会承担一定的平仓压力,杠杆率越高则压力越大。

 
  LME数据
名称
收盘价
涨跌
日期
5043
72
8-18
1557
11
8-18
1792.50
25.50
8-18
1702
26.50
8-18
10460
165
8-18
15600
125
8-18
  COMEX数据
名称
收盘价
涨跌
日期
美精铜连续
2.3035
0.03
8-18
美黄金连续
1118.4
1.60
8-18
清远华清再生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再生资源示范基地
电话: 86-763-6891111 传真:86-763-6891111 邮箱:huaqingadmin@qyhuaqing.cn 粤ICP备05122536号